殯葬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換形式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昆山殯葬一條龍
孔子曾經對他的弟子樊遲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并將葬喪發展為禮制,其中大的創造,就是《儀禮·喪服》中所提出的子為父母、妻為父、臣為君的三年喪期。
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殯葬活動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換形式的。在100多萬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遼闊富饒的土地上。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生活活動的擴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漸被一種固定的生活集體所代替,出現了氏族公社的社會組織。在公社內部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沒有貧富不均,每個成員地位是平等的。
一般火化完了有的是提前購買墓地,有的還沒有購買,還沒有墓地的需要把骨灰寄存在殯儀館或者帶回家先供奉,等墓地選擇好了再安葬。下葬儀式跟出殯儀式大致相同,可以按照當地風俗。修訂完善《殯葬管理條例》,建立和完善殯葬服務市場規范、公墓建設管理、殯葬違法行為治理、黨員干部喪事活動中違法違紀行為查處等具體規定,明確殯葬執法工作與司法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和程序,增強推動殯葬改革的法制保障。